调查 | 和闺蜜的聊天记录,你有多久没删了?

[复制链接]
查看5039 | 回复0 | 2025-1-3 09:44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
你收藏夹里的健身视频吃灰了吗?

和闺蜜、兄弟的聊天记录舍得删除吗?

学习资料是不是只要收藏就等于“学会了”!

数字化时代,很多人都有“电子囤物”的习惯。大多数情况下, 囤积的这些“看似有用”的信息,久而久之就成了“杂物堆”。

时代邮刊与问卷星合作,对1300名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,对于囤积下来的各种数字资料,22.3%的人会使用和整理,65.1%的人偶尔看看,12.6%的人直言囤积后从未打开过。





直击数据


你喜欢囤积哪类电子资料?

照片(55.3%)

聊天记录(49.3%)

音视频(45.1%)

电子书(43.5%)

工作文档(38.6%)

为什么“电子囤物”行为很普遍?

一种心理安慰(51 . 3%)

希望留住过去的时光(4 9 . 5%)

缓解知识的焦虑(48.1%)

操作便捷不费力(42.2%)

年轻人如何改善过度的 “电子囤物”行为?

定期进行删除清理(51 . 3%)

评估判断数字信息价值(49.5%)

有意识地分类整理(45.1%)

明确目标和需求,按需囤积(42.8%)






解读故事





超八成受访者感觉电子囤物现象很普遍,很多人看到就放进收藏夹里,回头去看的并不多。


初中体育教师宋鹏飞喜欢囤教学资料和各类运动视频文件。“我只要看到觉得‘可能有用’的内容就想存起来,这使我感到充实。”宋鹏飞说,“我收藏的内容后期利用率大概只有十分之一。如果找不到资料我就会重新囤,因此收藏夹的‘重复囤货率’是比较高的。”他表示,身边这种喜欢“电子囤物”却不充分利用的现象挺常见的。

宋鹏飞希望各网络平台在功能设计上更加人性化。“建议平台设置一些收藏分类、关键词检索功

能,提高用户体验。”他说。




大多数受访者称曾掉入数字资料过剩的泥潭。改善过度的囤积行为,应树立“断舍离”意识。


00后大四学生刘依然一直被手机内存不够用的问题困扰。她直言:“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会忍不住一键保存,有种囤积上瘾的感觉。”因为一次意外手机里的资料被清空,本来很心疼,可后来发现,删除这些内容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影响,而且如果需要临时去找也挺方便的。

她目前正在准备省考,收集了很多电子资料进行复习。“等过了省考,这些资料我会一键删除。”刘依然说,“我觉得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,大家都应该做到‘断舍离’。”







原文首发于《时代邮刊》第476期

2025年1月· 新青年编辑/宾丝丝






2025年征订已开始

《时代邮刊》期待与您相遇相伴!

—订阅信息—


邮发代号
《时代邮刊·新中年》42-168




《时代邮刊·新青年》42-568




单本售价 10.00元
全年订购 120.00元





编 辑 | 王可欣

审 核 | 李 玲 终 审 | 黄 菲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367

主题

373

回帖

1619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619